≈≈凯盛新能600876≈≈维赛特财经www.vsatsh.cn(更新:24.10.21)
    ★2024年中期
 
●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:
   一、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
       1、行业发展状况 
      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,2024年上半年,全国光伏新增并网1.02亿千
瓦,同比增长31%,其中集中式光伏4960万千瓦,分布式光伏5288万千瓦。截至2024
年6月底,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.13亿千瓦,同比增长52%,其中集中式光伏4.
03亿千瓦,分布式光伏3.1亿千瓦。2024年上半年,全国光伏发电量3914亿千瓦时,
同比增长47%,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97%。 
       截至6月底,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0.7亿千瓦,同比增长14.1%。其中
,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.1亿千瓦,同比增长51.6%;风电装机容量约4.7亿千瓦,
同比增长19.9%。 
       但在整个光伏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,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失衡所带来的不稳
定性、不确定性风险也在增加,阶段性产能过剩导致产业链上下游价格齐跌,市场竞
争加剧。 
       2、报告期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
      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及销售。主营产品包括双玻组件玻
璃、AR光伏镀膜玻璃、高透光伏玻璃钢化片等太阳能装备用光伏电池封装材料。报告
期末,公司在华东、华中、华北及西南地区建立了七大智能化光伏玻璃生产基地。 
     
       二、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
       2024年上半年中国光伏应用市场仍然保持增长,但增速出现回落迹象。根
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数据,2024年上半年中国光伏装机规模102.48GW,同比增长
30.7%;但出现近4年来首次单月同比下降现象,2024年3月和4月同比分别下降4.27GW
和0.28GW。面对内卷式市场竞争风险,光伏组件开标价格持续下降,光伏上下游多环
节价格跌破成本,行业全产业链进入新一轮供需关系调整期。 
       从上半年财务数据看,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为人民币297,882万元,同比增
长20,000万元;实现营业利润为人民币-6,938万元,同比减少23,584万元;归属于上
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-6,555万元,同比减少9,264万元。报告期
末资产负债率为60.84%,较2023年末增长1.50个百分点。 
       报告期内,公司积极应对行业、市场周期性调整的风险与挑战,锚定新能
源材料发展赛道,多维度优化配置资源、持续增强发展韧性。2024年上半年公司光伏
玻璃产品产量1.96亿平方米,销量1.94亿平方米,同比分别增长27%及31%;光伏玻璃
原片总成品率提升约2个百分点。但是,光伏玻璃市场受短期库存压力较大、市场需
求偏弱以及季节性因素叠加影响,自2023年11月起市场价格持续低位振荡,导致公司
产品毛利率同比下滑约4.3个百分点,本报告期经营业绩出现亏损。 
       报告期内,公司继续坚持三精管理、降本增效,坚持对标优化、创新发展
。各生产基地以年度目标为导向,推动产品研发、技术管理再提升。桐城新能源成功
研发1.6mm防眩光高透光伏压延玻璃新产品并投放市场;宜兴新能源《1.6mm光伏超薄
压花玻璃的开发和应用》项目获第一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太阳能光伏赛道二等奖
,《光伏玻璃自动打包技术》项目获2024年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
展示二等奖,获评无锡市“465”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优秀企业;自贡新能源原片成品
率稳步提升,窑炉能耗由年初1540cal/KG逐步降至目前1510cal/KG,每日可节省燃气
用量约3000立方米,获评“四川省绿色工厂”称号。 
       虽然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,光伏行业产业链价格因供需节奏不匹配,出现
多轮加速下跌,对生产企业产生较大影响,盈利承压。但从长远看,产业整合和劣质
产能出清有利于推动中国光伏行业的高质量发展,技术创新、品质提升、绿色发展将
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核。尽管行业发展面临重重挑战,全球光伏市场依旧保持
乐观预期。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计,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390-430GW,同期中
国新增装机预期190-220GW。 
       2024年下半年,公司将全面、长远地研判行业形势,保持战略定力,增强
发展信心,锚定全年发展目标。继续把强化党建引领,精简组织架构,持续研发创新
,科学产能布局,优化产品结构、筑牢产品品质、提高成品率、提升服务水平,不断
开拓市场、占领市场作为重要抓手;坚持做好技术、采购、销售和财务“四统一”管
理,通过技术革新、技术攻关,降低单位能耗,释放产线深加工产能,进一步降低单
位生产成本;利用集中采购平台优势,做好大宗原材料及辅材的保供、降本工作;发
挥产品销售的协调统筹作用,狠抓大客户管理,拓市场、去库存,降低销售成本;加
强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管理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合理控制投资成本;深入开展“一毛
钱增利计划”“降本增效”活动;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,强化关键核心技
术攻关,打造智能制造工厂,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稳增长各项目标任务。 
     
       三、风险因素 
       (1)行业风险 
       行业风险主要体现在光伏玻璃进入产能加速投放期,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
,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风险。 
       应对措施:公司拥有核心技术团队,在产品研发、工艺技术改进、质量控
制等方面有较强的 
       技术实力。公司将进一步提升成本管控水平,增强产品创新力度,调整优
化产线布局,积极应对风险与挑战。 
       (2)原、燃料价格风险 
       公司产品的主要原、燃料包括燃料、纯碱和硅砂等,采购成本占产品成本
的比重较大,原、燃料价格波动将带来成本控制的风险。 
       应对措施:充分利用集中采购平台,发挥规模采购优势;准确把握价格波
动态势,适时采购,降低采购成本;拓宽供应渠道,保证供应渠道稳定有效。 
       (3)新工程项目风险 
       新工程项目受到投入资金、建造进度以及后续市场运行、产品导入期等的
制约。同时,项目投产初期可能存在生产爬坡期偏长的问题,有一定的市场风险。 
       应对措施:积极筹措资金,保证项目施工进度,做好项目施工管理,确保
工程质量;多方收集市场信息,加强市场的前瞻性预测和分析;加强一线员工培训和
筹备,制定完善合理的薪酬制度,提升员工福利,稳定公司人才队伍。 
       (4)财务风险 
       信用风险: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,包括未偿付的应收
款项和已承诺交易。应对措施:对于应收票据、应收款项融资及应收账款,公司基于
财务状况、历史经验及其它因素来评估客户的信用品质,定期对客户的信用品质进行
监控,对于信用记录不良的客户,采用书面催款、缩短信用期或取消信用期等方式,
以确保整体信用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。 
     
       四、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
       公司是国内著名的玻璃生产制造商之一,历经几十年创新发展,积累了领
先的知识体系与工艺经验,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,培养造就了产品研发
、工艺改进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团队。 
       公司坚持创新引领推动业务转型升级,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从传统平板玻
璃向信息显示玻璃,从信息显示玻璃向新能源材料的全面转型。公司光伏玻璃生产线
装备水平行业领先,降碳减排设施先进,产品结构丰富,区位优势明显;紧贴光伏行
业技术发展趋势和产品发展方向,公司光伏玻璃产品在薄片化、大尺寸方面保持竞争
优势。 
     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建材集团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企业,中国最大的综合
性建材产业集团,世界500强企业。依托中国建材集团及凯盛科技集团的产业平台支
持与科技创新支撑,公司聚焦新能源材料主业,不断拓展应用领域,加快培育稳增长
新动能,打造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的业务发展新格局,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整体
竞争实力。


    ★2023年年度
 
●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:
   一、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
       2023年,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
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。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,公司上下团结一心,于攻坚克
难中稳中求进、在爬坡过坎中积势蓄能,统筹推进降本增效、业务整合、绿色低碳、
改革提升和安全环保等各方面工作,生产经营总体保持稳定,年度主要发展目标任务
基本完成。 
       ――聚焦主业,全力提质增效稳增长。报告期,公司全面实现了主营业务
向新能源材料转型的结构调整,锚定战略目标,加快优化升级,全力打造以光伏玻璃
为主导产品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集团。于2023年2月16日,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“凯盛
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”。 
       截至2023年公司在产光伏玻璃原片产能5270吨/日,同比增长约13%;深加
工产品年产量3.39亿平方米,年销量3.64亿平方米,同比分别增长91.02%及69.50%。
双玻组件用2.0mm光伏玻璃出货量占比超过90%,产品进入国内主要光伏组件生产商
的供应链体系。 
       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变化,持续扩大有效投资,合理把控产能投放节奏,高
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。报告期内,宜兴新能源太阳能装备用光伏电池封装材料项
目已实现点火投产。 
       ――以高效协同推动管理一体化。强化大营销战略,充分发挥各生产基地
的产品优势、技术优势和区域优势,坚持差异化产品策略,明晰行业市场定位。 
       构建“精良产品、精准决策、精确定价、精练沟通”的营销管理机制,最
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,集中优势资源聚焦优质大客户,扩大合作范围及保障履约供
货能力。 
       实施大宗原燃材料集中采购,整合供应商资源,优化供应链流程,提升采
购质量与供应链保障水平,实现规模效应和成本效应,有效降低采购实施成本,规避
潜在风险。 
       全面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专项行动,聚焦全员劳动生产率、净
资产收益率、经济增加值率等指标,以对标促达标、以达标促创标。 
       ――以创新驱动助力高质量发展。2023年研发投入合计2.62亿元,研发投
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.97%。年度开展技术创新项目72项;年度新增申请专利89
项,其中发明专利48项;新增授权专利74项,其中发明专利32项。 
       推进智能制造、绿色转型成效明显。公司于2023第六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
大会上荣获“中国光伏20年-卓越贡献奖”。合肥新能源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“
小巨人”企业和2023年度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,宜兴新能源积极打造“基于物联网
的光伏玻璃制造经营管控一体化平台”并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物联网赋能
行业发展典型案例,桐城新能源入选安徽省2023年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名单,漳州
新能源荣获福建省“绿色工厂”荣誉称号,自贡新能源荣获四川省“绿色工厂”荣誉
称号。 
     
       二、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
       基于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的大背景,光伏行业长期成长空间广阔,“十
四五”期间国内装机高速增长愈发明确,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,经过十几
年的发展,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,并有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
的战略性新兴产业,也成为我国推动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。2023年国内新增装机量为
216.88GW,对比2022年新增装机增加129.47GW,同比增加148.12%;随着装机量的不
断增加,光伏玻璃的用量也随之增加。 
     
       三、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
      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及销售。主营产品包括双玻组件玻
璃、AR光伏镀膜玻璃、高透光伏玻璃钢化片等太阳能装备用光伏电池封装材料。 
       近年来,依托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,公司重点聚焦新能源材料领
域,加快业务结构调整,加快优化区域布局,已在华东、华中、华北及西南地区建立
了七大智能化光伏玻璃生产基地。截至2023年末,公司在产光伏玻璃原片产能5270吨
/日;现有深加工盖板、背板生产线42条,合计年产量约3.39亿平方米。 
     
       四、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
       公司是国内著名的玻璃生产制造商之一,历经几十年创新发展,积累了领
先的知识体系与工艺经验,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,培养造就了产品研发
、工艺改进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团队。 
       公司坚持创新引领推动业务转型升级,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了从传统平板玻
璃向信息显示玻璃,从信息显示玻璃向新能源材料的全面转型。公司光伏玻璃生产线
装备水平行业领先,降碳减排设施先进,产品结构丰富,区位优势明显;紧贴光伏行
业技术发展趋势和产品发展方向,公司光伏玻璃产品在薄片化、大尺寸方面保持竞争
优势。 
     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建材集团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企业,中国最大的综合
性建材产业集团,世界500强企业。依托中国建材集团及凯盛科技集团的产业平台支
持与科技创新支撑,公司聚焦新能源材料主业,不断拓展应用领域,加快培育稳增长
新动能,打造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的业务发展新格局,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整体
竞争实力。 
     
       五、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
       报告期内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人民币6,595,249,704.60元,同比增加1,5
65,138,458.33元;实现营业利润为人民币500,870,417.28元,同比增利33,798,984.
44元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94,720,559.20元,同比减利14,318,0
92.50元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.61元。资产负债率为59.34
%,较2022年末上升3.01个百分点。 
     
       六、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
       (一)行业格局和趋势 
       随着环境污染、能源短缺等问题的日益凸显,低碳环保理念逐渐成为全球
各国的共识,进一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、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已成为全世界普遍
关注的焦点。太阳能光伏发电凭借其在可靠性、安全性、环保性等方面的诸多优势,
正在加速取代传统化石能源,全球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。 
       光伏产业未来的增长预期明确。从全球角度看,2023年12月13日,超过100
个国家在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(COP28)上达成协议
:在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,至少达到11000GW。其中光伏装机容量
将从2022年的1055GW增加至2030年的5457GW。 
      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(BNEF)统计数据,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再创新高,容
量达到444GW,增长率为76%;其发布的《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光伏市场展望》报告,
乐观预测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从2023年的444GW增至655GW。 
       中国光伏产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。2024年1月29日,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
7部门联合出台《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全面布局未来产业,重
点推进未来能源等六大方向产业发展。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(CPIA)发布数据,20
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在390~430GW,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190~220GW。预计
2024年全球GW级市场将达到39个,预计2025年GW级市场将达到53个。 
       光伏玻璃是光伏组件生产的必备材料,是光伏产业链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得
益于光伏装机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双玻组件渗透率的不断提升,光伏玻璃需求量亦将呈
现稳定增长趋势。根据全球知名调研机构ResearchandMarkets分析,2022年全球光伏
玻璃市场规模约86亿美元,预计到2030年增长至532亿美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.6%
。 
       (二)公司发展战略 
      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,以新能源市场为导向,拓展应用领域,优化产品
结构;以技术创新为支撑,不断提高和完善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,发
挥公司超薄光伏玻璃生产技术优势,引领行业薄型化的发展趋势,促进行业低碳发展
,成为新能源关键材料的产业集团,为国家绿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。 
       (三)经营计划 
       2024年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关键一年,也是公司强化创新驱动、加快
建设世界一流新能源材料集团的发力之年。公司将围绕中国建材集团“十四五”发展
规划和凯盛科技集团玻璃新材料“3+1”战略布局,聚焦价值创造,坚持以增促稳、
进中提质,扩大有效投资;聚焦优化提升,创新驱动,铸强核心竞争力;全力以赴实
现经营管理质效稳步提升,利润总额、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协同增长,资产负债率稳
中有降,净资产收益率、全员劳动生产率、营业现金比率同比改善,研发投入强度和
科技产出效率持续提高的年度经营目标。 
       (四)可能面对的风险 
       (1)行业风险 
       行业风险主要体现在光伏玻璃进入产能加速投放期,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
,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风险。 
       应对措施:公司拥有核心技术团队,在产品研发、工艺技术改进、质量控
制等方面有较强的 
       公司将进一步提升成本管控水平,增强产品创新力度,调整优化产线布局
,积极应对风险与挑战。 
       (2)原、燃料价格风险 
       公司产品的主要原、燃料包括燃料、纯碱和硅砂等,采购成本占产品成本
的比重较大,原、燃料价格波动将带来成本控制的风险。 
       应对措施:充分利用集中采购平台,发挥规模采购优势;准确把握价格波
动态势,适时采购,降低采购成本;拓宽供应渠道,保证供应渠道稳定有效。 
       (3)新工程项目风险 
       新工程项目受到投入资金、建造进度以及后续市场运行、产品导入期等的
制约。同时,项目投产初期可能存在生产爬坡期偏长的问题,有一定的市场风险。 
       应对措施:积极筹措资金,保证项目施工进度,做好项目施工管理,确保
工程质量;多方收集市场信息,加强市场的前瞻性预测和分析;加强一线员工培训和
筹备,制定完善合理的薪酬制度,提升员工福利,稳定公司人才队伍。 
       (4)财务风险 
       信用风险: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,包括未偿付的应收
款项和已承诺交易。 
       应对措施:对于应收票据、应收款项融资及应收账款,公司基于财务状况
、历史经验及其它因素来评估客户的信用品质,定期对客户的信用品质进行监控,对
于信用记录不良的客户,采用书面催款、缩短信用期或取消信用期等方式,以确保整
体信用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免责条款
1、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,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
  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,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
   担任何责任。
2、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,本机构、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
  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,本机构、本人分析仅供参考,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,维赛
  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